蓬皮杜艺术中心罗伊•李奇登斯坦回顾展 波普艺术的“圆点”

大众对罗伊•李奇登斯坦 (Roy Lichtenstein,1923-1997) 的作品特点认识大多局限于原色调、大量的点和粗轮廓的运用。在此公认标准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的李奇登斯坦作品回顾展给予了对波普艺术鼻祖更新的、更全面的、更深刻的发现和了解。

“商业艺术才最接近真实”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空前的文化和经济沸腾的环境下独占鳌头,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和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等等抽象派艺术家如同神一般鼎立于艺术界。与此同时,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和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开创了另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的作品创作灵感来自对战后美国工业生产腾飞、大众消费、生活方式的千篇一律等社会现象的反思。李奇登斯坦立刻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最初他从商业广告和邮购目录里寻找创作原型和主题,他的作品色彩饱和度高、颜色明快、对比强烈,带来非常有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李奇登斯坦和漫画有着不解之缘:各式墨守陈规的英雄故事,或是俗套爱情故事里的男女都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

1963年, 李奇登斯坦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以及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正式被艺评界冠上“波普艺术家”名号,并打破了抽象表现主义的霸权局势。同年,在接受美国权威艺术杂志《ART News》采访时,李奇登斯坦说他只是想创作出卑劣到没有人买账的艺术。因为“任何一块破布都能挂上墙(怀疑是对马塞尔·杜尚的讽刺),我的作品最好不要被挂在墙上。”面对美国工业化社会现状,李奇登斯坦认为商业艺术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当然他的创作初衷和野心远不在于临摹插图和漫画,他的目的在于利用一个俗滥的主题,进行工业复制技术形式上的模拟实践,使它从工业印刷品蜕变成唯一而不朽的艺术品。对他来说,这便是波普艺术创作的精髓所在。

李奇登斯坦的“成名作”《瞧米奇 / Look Mickey》(图一)是艺术家在口香糖包装纸上看到的插画并按照原样忠实演绎的油画。因为是首作,它带着浓厚的模拟实践的味道:轮廓线粗糙,细节处理潦草。接下来的创作中,李奇登斯坦标志性的点状图案(Benday dots)便出现了。Benday dots为19世纪美国印刷商Benjamin Day发明的四原色印刷技术,主要运用于成本低且量大的印刷品上。《垃圾桶踩板上的腿 / Step-on-can-with-leg》(图二)便是李奇登斯坦首次运用点状图案的作品。

www.centrepompidou.fr

图一:《瞧米奇 (Look Mickey)》1961,画布油彩,121.9 cm x 175.3 cm

图二:《垃圾桶踩板上的腿(Step-on-can-with-leg)》1961,画布油彩,82.6 cm X 67.3 cm

独特的幽默和微妙的讽刺

直到1965年,李奇登斯坦都从连环漫画中取材,处理的是鲜明对比的两个主题:战争和爱情。艺术家不再像《瞧米奇》时重现原样,而是将选择好的漫画作为创作起点,通过艺术手段加入个人看法。例如用油画方式来绘制漫画,启用原画中不同的色彩,或强调、加粗轮廓线等等。这些微妙的变化的确能改变作品的意境,并使“再创”后的作品视觉效果更震撼。

他还经常改变作品的原构图:微小的改变画中人物表情,孤立某个人物,去除、缩小、减短漫画对话框,或者放大对话框。李奇登斯坦的双联幅《轰! / Whaam !》(图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两架战斗机在同一个平面,没有透视效果。然而在原漫画中,被轰炸到的那架战斗机体积非常小,呈现出距离相隔遥远的视觉效果。

在这几年的创作中,李奇登斯坦的个人特色鲜明立体起来:用色均为亚光纯色,轮廓线粗黑,用点状图案创造出画中的光影,且风格不写意。刻意营造一种机械制成品的效果,然而创作方式却是传统的、纯手工的,运用绘画和丝网版画的手法将它们再造,呈现于画布之上。

与此同时,李奇登斯坦逐渐跳脱取材连环漫画的创作,用他见长的漫画式的笔触仿效起了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大师们,目光转回了抽象派、印象派、立体主义甚至极简主义。如1963年向毕加索(Picasso)1939年创作的同名作品《femme au chapeau / 带帽子的女人》的效仿。又如1964年命名为《Non-Objective Ⅰ / 非客观艺术Ⅰ》的作品,重新演绎蒙德里安〔Mondrian〕1935年的经典作品《Gray-Red Composition (No. 1) / 灰红的构成》。面对这些名家巨作,李奇登斯坦用当代波普艺术的创作形式,时而细致入微的临摹,时而取其精华而不加修饰,作画的动机不再是揣摩这些大师的原创意图,而是当代绘画作品站在时代角度上,对现代绘画作品的认识、审视、体会和重新诠释。李奇登斯坦成功的将本局限于大众文化、乏善可陈的连环漫画以及廉价广告推到了艺术的高度;也将艺术史里璀璨的明珠拉低到当代工业社会机械化的美学风格。至此,“高雅艺术”和“低俗文化”的界限模糊起来,对此现象最著名的定论源自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那便是“媚俗的艺术作品(Kitsch)”。

李奇登斯坦也开始绘画风景、家居环境、静物和人体,更有雕塑和大型的壁画创作。但唯一不变的,是他色彩明丽,笔触流畅,颇具讽刺意味的幽默风格。蓬皮杜艺术中心李奇登斯坦回顾展也强调这一点,展出了许多材料和创作手段不尽相同,罕见的雕塑、素描、和拼接作品。向世人展示被艺术家自身与其举世闻名的作品的光环所掩饰的其它作品珍贵的价值。

图三:《轰!(Whaam!)》1963, 画布油彩、麦格纳, 两幅画布, 每幅172cm X 203.2 cm

150件作品概括半个世纪的艺术之路

说到李奇登斯坦的作品,我们即刻想到米奇,《哭泣的女孩 / Crying Girl》(图四)里那位忧伤美丽的金发女郎,以及漫画和广告风格结合的绘画。我们知道李奇登斯坦有“波普艺术鼻祖”之称,但我们真的了解他的作品吗?

蓬皮杜艺术中心李奇登斯坦回顾展除了展出艺术家最具盛名的作品外,还详尽的介绍了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除了他独具一格的四原色、粗轮廓和点状图案的画作外,他还非常热衷运用版画、雕塑、瓷器等不同媒介进行创作。此外,我们还能看到艺术家在其创作生涯的晚期,选题上回归美术创作的原点:裸体、静物、风景......

回顾展以时代的变迁和艺术家风格的演变为主线,10间展厅近150件作品回顾李奇登斯坦半个世纪的艺术之路。

图四:《哭泣的女孩(Crying Girl)》1964, 钢板搪瓷, 116.8 cm X 116.8 cm

« Roy Lichtenstein / 罗伊•李奇登斯坦 »

蓬皮杜艺术中心

巴黎四区乔治•蓬皮杜广场

发表于《Vision》创刊号